快速了解學術期刊目錄級別、選刊、行業(yè)刊物等解決方案
文章是一篇美術論文,主要講述了工筆重彩畫中線條的材料語境以及運用模式要求等等。本文選自:《中國美術》,《中國美術》(雙月刊)創(chuàng)刊于2009年,是由中國出版集團主管,中國美術出版總社(人民美術出版社)主辦的國家級大型美術專業(yè)期刊?锒ㄎ唬焊采w中國美術行業(yè),強調公正性、專業(yè)性、權威性,以弘揚真善美的藝術精神為己任的藝術類核心期刊。
摘要:傳統(tǒng)工筆重彩畫中的線條多墨色變化、有運筆的節(jié)奏之變。而現(xiàn)代工筆重彩畫在選擇板、麻布、棉布等材料為基底時,粗紋路的基面雖極適合對肌理效果的表現(xiàn),卻極大地限制了線語言的表達。由于行筆受阻,所繪線條多硬挺干澀,難于表達墨色和情感變化。為了彌補這一缺失,畫家只好利用線的裝飾功能來強化線的視覺美感。于是,線條的裝飾功能增強了,線必須依附絢麗的色彩,本身獨立欣賞價值卻降低了。
關鍵詞:彩畫,美術應用,美術設計,美術論文
一、畫材的衍變對線的語境影響
受到文人畫影響,古代工筆重彩畫重道輕器,材料使用比較固定,多以墻壁、絹帛、紙為依托物,用植物性、礦物性顏料、墨繪制,手法相對穩(wěn)定。從古代繪畫發(fā)展史來看,畫家在藝術上的成就很多都是通過中國畫材料的革新來實現(xiàn)的。如東晉的顧愷之之所以能自然流暢地創(chuàng)作出圓潤、細勻柔勁,如春蠶吐絲的線條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縑絹的使用。相比帛,縑絹有行筆流暢無毛刺,著色著墨不散的優(yōu)點。因此,在中國工筆重彩畫科中,這種材料與線條、色彩所形成的特色一起成為中國文化的一種符號、一種表征。
新技法、新材料的產生是美術創(chuàng)新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材料的更新往往推動技法的表現(xiàn)。當對材料的實踐和探索成為現(xiàn)代工筆重彩畫發(fā)展的主要方向時,許多已成為程式化的東西勢必被改變。在經歷漫長的晦暗發(fā)展期后,現(xiàn)代工筆重彩畫家開始認同制作、裝飾等諸多表達方式,著意材質美感表現(xiàn)對繪畫語言的補充。材料的革新是鋪天蓋地的,媒材的推陳出新、新顏料的產生、工具使用的豐富都極大地影響了線的生存空間和生存方式。
巖彩畫首先借助材料變化而進行了一次從繪畫形式到創(chuàng)作觀念的變革。“傳統(tǒng)繪畫中,線是重要的決定因素。巖彩并不否認線的美,但是又決不局限于這種美。線只是畫面語言諸因素之一,必須與面、與色、與肌理等其它因素協(xié)調共存。”
二、 畫材運用和認知的改變對線的語境的影響
1、書寫工具的改變。中國畫的繪制工具簡單卻又難以駕御,毛筆的特殊屬性帶給中國畫獨特神韻,F(xiàn)代工筆重彩畫的兼容性容許毛筆以外的工具被逐步使用,如滾筒、刮刀、排筆、噴槍等。
2、書寫方式的改變。在眾多的現(xiàn)代工筆人物畫中,繪畫者在強調畫面的豐富的色層或肌理、材質的表現(xiàn)時,線條的造型因素常常被減弱,或只是被局部運用,多以刻、堆、埋等手法加以表現(xiàn),以求畫面的和諧一致。也就是說,線條可以不是描寫出來的,而是制作出來的。 “以書入畫”的審美要求已經伴隨材料語境的改變被無意識削弱。”
三、視覺效果和文化趣味的改變
猶如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區(qū)別一樣,文言文固難懂,卻意境深長,回味無窮,白話文簡單明了,卻失一詞多意的境界。傳統(tǒng)線條傳達畫外之意,遠遠超過對畫面本身的敘述,它的形態(tài)、情感、象征、多變都成為審美核心。現(xiàn)代材料下的線彌補了傳統(tǒng)線條的有限性,帶來新形式、新意味,這種新卻是以失去傳統(tǒng)線條神韻為代價的。換句話說,多元文化改變了文化生態(tài)鏈。
當我們細細琢磨線的新的“書寫”方式時,應該思考這樣一些問題:為什么在現(xiàn)代工筆重彩畫領域缺少類似永樂宮壁畫這樣輝宏的作品?為什么現(xiàn)代甜膩媚俗的畫風始終在當代揮之不去?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畫家過分依賴和夸大材料的審美價值,從而失去了對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傳統(tǒng)技法功力的修煉。由此,現(xiàn)代工筆重彩畫從整體也就失去了一種來自畫面背后的震撼力。
硬核推薦閱讀
SCIE
SCI、SCIE
SCIE、SCI
SCIE
SCI、SCIE
SCIE
SCIE
SCI、SCIE
SCI、SCIE
SCIE
SCIE
SC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