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訴郵箱:supportasa@163.com 學術服務咨詢正當時
熱詞:

新版中文期刊目錄查詢系統(tǒng)

快速了解中文期刊目錄級別、選刊、行業(yè)刊物等解決方案

文學論文發(fā)表論畢淑敏創(chuàng)作的生命情結與審美超越

文章簡要:畢淑敏以獨特的生命視角和特有的敏感為我們展現了新時代下的生命體悟,《補天石》、《阿里》、《預約死亡》、《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等一系列作品中都體現了她對生命的深入思索和體悟。 摘 要: 文學論文發(fā)表 畢淑敏的人生經歷非常獨特,也正

  畢淑敏以獨特的生命視角和特有的敏感為我們展現了新時代下的生命體悟,《補天石》、《阿里》、《預約死亡》、《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等一系列作品中都體現了她對生命的深入思索和體悟。

  摘 要:文學論文發(fā)表畢淑敏的人生經歷非常獨特,也正是因為此,畢淑敏對生命的本質有了更深的探討和感悟。在她的作品中,更注重探討人面對自然的渺小以及人和社會之間的矛盾沖突。從審美超越的角度研究畢淑敏的作品,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她對生命的感悟和思索。

  關鍵詞:畢淑敏;生命情結;審美超越

  一、生命情結在畢淑敏創(chuàng)作中的體現

  研究她的創(chuàng)作,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畢淑敏非常明顯的生命情結,也可以的探知她在創(chuàng)作歷程中對生命的熱愛。在畢淑敏的作品中,有對阿里艱苦軍旅生活的描寫,有對都市醫(yī)院中生命掙扎的描寫,也有對工廠女工艱難生活的描寫,這些都是她生活經歷和對生命感悟的藝術形象外化。

  1、蒼茫的雪域高原—生命的渺小與崇高

  在《阿里》、《藏紅花》、《昆侖觴》等軍旅題材的作品中,畢淑敏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節(jié)的起伏,突出表現了邊防戰(zhàn)士的奉獻和犧牲精神,也描寫了邊防戰(zhàn)士的生命激情和活力,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畢淑敏對生命的人道主義關懷。她更側重從人性和生命的角度描寫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及其對人的生命的嚴峻考驗,并以這種方式表現人面對自然挑戰(zhàn)時的艱難生存和生命斗爭。在與自然艱難斗爭的過程中,邊防戰(zhàn)士一次又一次的用頑強的精神的美好的青春獲得了勝利。面對雪域高原上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人的生命是如何渺小與卑微,但是,邊防戰(zhàn)士的頑強精神又使得生命顯得如此崇高和神圣。

  2、浮華的都市生活—生命的脆弱與壯美

  《紅處方》、《拯救乳房》、《血玲瓏》、《女工》等作品都從不同側面展現了畢淑敏都對生命的獨特認知和關懷。都市生活的浮華使得她對生命充滿焦慮,社會底層人物的艱苦生存也使得她心存哀憐,而醫(yī)生對生命的珍視和挽救行動又使得她心存滿足。這類作品中,可以從三個方面看到其濃厚的生命情結。

  (1)對摧殘踐踏生命者的同情

  生命的狀態(tài)都是一致的,即“活著”,但是,在現代社會中,不同的人對生命的理解不一樣,其選擇的生命歷程也相差甚遠。畢淑敏作品《紅處方》中描述了當代青年人吸毒與戒毒的過程,展現了現代社會中部分人糜爛的生活方式和對生命的踐踏,也充分表現了作者對這種漠視、踐踏生命的哀憐,并進而引起當下人們對生命的珍視和對生命意義的深入思索。

  (2)對挽救生命者的敬重

  當一些生命處于危險境地時,也有一些崇高的人獻出無私的幫助,盡力挽救美好的生命。在作品《拯救乳房》中,程遠青為了幫助乳腺癌患者重新燃起對生命的熱情而不斷獻出自己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也不惜犧牲自己個人的利益。通過對程遠青挽救他人姓名和改變他人對生命認知的努力和熱情的描述,折射出作者對生命的關愛和呵護,也折射出作者對挽救生命者的敬重。

  (3)對生命循環(huán)往復的樂觀

  雖然人生無常,但是,從整個人類歷程來看,生命如同自然界一樣,是循環(huán)往復的。在《生生不已》中,喬先竹為了挽救患有腦瘤的女兒而重新孕育了一個新的生命,但是在新的生命降臨時,她不幸離開人世。生命的延續(xù)彰顯了生命的偉大,也展現了生命的無奈,更詮釋了生命的有始有終、循環(huán)往復。

  二、畢淑敏創(chuàng)作中生命情結所體現的超越審美

  1、生命的自覺

  畢淑敏通過對生命和死亡的體悟和思索,在作品中給讀者展現了不同人的不同生存狀態(tài)及其對生命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用冷靜、人道主義的手段來詮釋生死,使得作品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并賦予人們生命的智慧和啟迪。通過對不同人物形象在不同生存環(huán)境中的斗爭和對生命態(tài)度的描述,畢淑敏表達了其對生命之可貴、對死亡之無畏的敬重。在作品中,通過對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和掙扎表現了其對死亡的坦然認知和感悟,從側面帶領人們預知死亡,并在此基礎上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死亡,并進而能否珍視生命。

  2、悲憫的情懷

  畢淑敏在作品中,通過對底層人物生存的艱難進行描繪,表現了其對生命卑微、對生存艱難的憂慮,同時,她對底層人物在困境中的陰暗人性表現也給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寬容,由此也展現了畢淑敏的悲憫情懷,由此也引發(fā)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和感悟。畢淑敏把悲憫的情懷和對人類的憂患意識融入到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賦予了文學作品超乎尋常的生命品質,也提高了文學作品的審美品位。

  3、普世的宏源

  畢淑敏在作品中通過對不同人物形象的生存狀態(tài)的描述以及對生命價值的闡述,并借此對人性進行全面的剖析,并通過對在生存困境中人類相互關愛的描述,傳達作者對人類美好精神家園的暢想和愿望。在其作品中,可以探究其對生命終極意義的追尋及其普度眾生的美好愿望。

  生命的可貴之處以及其崇高的價值是歷代文人不斷探索和體悟的主體,并且由于不同文人的歷程和環(huán)境不同,生命的意義也被賦予不同的內涵與特色。畢淑敏獨特的人生歷程和悲憫情懷,使得她的生命情結完美的融入到文學作品中,并呈現出及其高遠的審美境界。

  參考文獻:

  [1]王海燕,論畢淑敏創(chuàng)作的生命情結與審美超越,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2]張德麗,畢淑敏創(chuàng)作中生命意識的多層蘊含,延安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文藝生活》由湖南省文化廳主管,湖南省群眾藝術館主辦,國際刊號ISSN:1005-5312;國內刊號CN:43-1143/I。主要欄目文藝廣角、文學評論、藝術創(chuàng)作、當代文藝、史海文藝、民族奇葩、民間文藝、文教研究、中外戲劇、詩詞鑒賞、藝術畫廊、影視樂曲、學術沙龍、創(chuàng)新論壇。

相關期刊
專家解答 課題、SCI/EI/SSCI怎么寫?

專家解答,全程指導

免費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