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了解學術期刊目錄級別、選刊、行業(yè)刊物等解決方案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字是構成語言的重要單位。外來詞的翻譯直接影響其他文化中這個詞的生存,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yōu)秀文言詞匯論文。
一、引言
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各種文化差異,這種差異小至發(fā)音,大到篇章的結(jié)構安排。人們從新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新的事物,外來事物不斷被帶入到本族認識當中,本族文化也同時被傳遞到更廣闊的世界。于是本族語言中的詞匯不斷得到擴充,本族語中的詞匯也流入其他語言。那么,當我們遇到陌生的詞匯時,我們是怎樣翻譯使其兼顧傳意和傳神的呢?同樣一種事物,英漢的表達最后有什么異同呢?本文旨在比較英漢詞匯層面所體現(xiàn)的差異以歸納出詞匯翻譯的方法適用情況。
二、認知觀下的語言和翻譯
傳統(tǒng)的觀點把翻譯視為客觀意義的傳遞,但認知語言學認為跨語言翻譯不是一個簡單的信息解碼——傳遞——編碼的過程,而是把翻譯視為由源語文本觸發(fā)的心理場景的激活和能夠在最大限度上表現(xiàn)或刻畫該場景的目的文本的選取。心理場景的構建是由源語文本啟發(fā)的,并依賴于“相互交織的共有的、規(guī)約化的、在某種程度上也許理想化的、嵌入于某種形式的文化信仰和實踐之中的知識”(Taylor,1995: 23), 因而本質(zhì)上是百科的。認知語言學肯定百科意義的重要性,認為不同語言中的兩個表達在所有細節(jié)上都相符的幾率是極小的。對認知語言學來說,絕大多數(shù)特定的概念是因文化甚至語言而異的,翻譯不是“換湯不換藥”的過程。
根據(jù)認知語言學百科理論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到,先前認識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新事物名詞的翻譯。一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如果在目的語中找得到與新事物接近或者對應的詞語,通常我們采用意譯的方式進行翻譯。如果該語言使用者對于外來事物沒有任何先前的認識或者類似事物的認識,通常采用直譯也就是音譯的方式進行翻譯。但這種分法并不絕對,二者會因為其他因素產(chǎn)生交叉,但大多數(shù)名詞翻譯是遵循這個規(guī)則的。
根據(jù)上文所述,我們可以總結(jié)為如下方法:
(一)詞語的直譯(音譯)
本文所討論的直譯是詞匯層面的直譯,不同于短語、句子或者更大范圍的直譯。短語或句子層面的直譯指的是將句子所包含的各個詞語成分根據(jù)意思翻譯出來,然后調(diào)整語序,翻譯成本族語,例如將“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直譯成“一石二鳥”。而本文要討論的詞匯層面的直譯指的是直接根據(jù)讀音將外來語譯成本族語,并不作詞語意義層面的翻譯,即音譯,例如將英語單詞“mini”直接根據(jù)其在英語中的讀音翻譯成“迷你”,將“功夫”直接音譯成“Kung Fu”。
(二)詞語的意譯
本文所討論的意譯和直譯一樣,都是詞匯層面之上的。短語或句子層面或者更大范圍的意譯是指根據(jù)作者或者說話人要表達的真實含義翻譯出來,而并不是將句中每個部分翻譯之后作調(diào)整,所以上文所給的例子“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意譯成中文的話即是“一箭雙雕”,或者“一舉兩得”。本文所指的意譯是指,將詞語所表示的核心意義譯成目標語,與其讀音無關。例如,英文詞匯里面的“fireplace”在中國傳統(tǒng)生活中并不存在,是后來由于文化交流傳入中國的,根據(jù)詞語的意思它被翻譯成了“壁爐”。同樣的,中文詞“玉帝”根據(jù)意思而不是讀音被翻譯成了“God of the Heaven”。
(三)直譯與意譯混合
如上文所述,本文中所討論的直譯和意義是以是否根據(jù)讀音直接翻譯作區(qū)分的。然而,有些詞語其中的成分沒有意譯的必要所以更適合直譯,同時存在的另一部分可能更適合意譯從而更準確地傳達背后真正的意思。所以翻譯這樣的詞語時,我們可以同時使用直譯和意譯。例如,英文單詞“bagel”被譯成“百吉餅”,“百吉”是根據(jù)這個英語單詞的讀音直譯的,但是如果僅僅是直譯,讀者基本上還是無法知道什么是“bagel”,所以,在翻譯的時候,應當加上一個意譯詞“餅”,然后讀者便能知道它是一種類似于餅的食物。同樣的,在將中文詞“孔府”翻譯成英語時,我們會將其譯成“Confucius Family Mansion”,“孔”指的是“孔夫子”,我們將它直譯成“Confucius”,而“府”則根據(jù)意思被意譯成“Family Mansion”。
(四)直接引進使用
直接引入,顧名思義就是將外來詞匯不做任何翻譯,直接使用。要注意的是,這種方式并非翻譯。本文也對其不做討論,但是這種方式也占據(jù)了外來語詞匯進入本族語被使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英文縮寫詞“DVD”并沒有被翻譯成任何形式的中文,而且在國內(nèi)被廣泛使用著。
三、例證分析
(一)與“衣”有關的翻譯
絲綢,一路順沿著絲綢之路從古老的中國被帶到西方世界。對于西方人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外來布料,但是昆蟲遍及全世界各地,他們吐出的絲也早已被人們認識。所以,西方人很快根據(jù)絲綢的原材料,將其意譯成了“silk”。英文單詞“silk”起初是指的動物吐出的絲,因此這個詞的意義被擴大。相應的,1938年,世界上出現(xiàn)的第一種合成纖維——尼龍正式誕生于美國,用這種材料制成的衣服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與柔韌性,因此很快被人們接受。而隨著這新興布料流入中國,“nylon”也被直接音譯成“尼龍”。
對于剛剛認識絲綢的西方人和剛剛認識尼龍的中國人,為什么一個用意譯翻譯而另一個用直譯翻譯呢?這是由人們在這種布料流入本土之前對這種材料的認識情況決定的。對于西方人,蠶絲并非一種全新的、完全沒有認識的材料。然而,由于我們之前對“nylon”這種材料以及用其制成的布料沒有任何認識,要掛靠到別的詞上難度太大,根據(jù)其意思翻譯的話,又太復雜,如果將其意譯成“聚酰胺纖維”,也許沒有幾個人會記住這個相對復雜而且比較拗口的詞。
(二)與“食”有關的翻譯
英語中的“dumpling”原本是指英國及愛爾蘭的一種傳統(tǒng)食物,這種食物是一種團狀、外面包裹著混合胡椒粉等作料揉好的厚面皮,里面填塞奶酪或者沒有餡料的面食,由于中國的餃子和這種食物比較像,所以最初被翻譯成“dumpling”。但是,“餃子”現(xiàn)在也常被直譯成“Jiaozi”,首先這是由于本身餃子和傳統(tǒng)的英國食物“dumpling”還是有一些差異。其次,隨著中國文化迅速被越來越多的世界各地的人所接受,大家都了解中國餃子,并且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學習中文,所以“Jiaozi”這個詞也慢慢在英文中被廣泛使用。
(三)與“住”有關的翻譯
在我國傳統(tǒng)的建筑中,出現(xiàn)最多的是木質(zhì)結(jié)構的房子和泥坯房,屋頂大多是用瓦片疊放的。西方也有木材建造的房子,但大多是直接使用原木,而且屋頂也不是用瓦片遮擋。所以,中文“木屋”如果直接意譯成“log cabin”,除了有相同的部分對應翻譯以外,大多數(shù)是擴大了這個英語詞的意譯。我國傳統(tǒng)的瓦片“琉璃瓦”通常被意譯成“glazed roofing tile”,中文“琉璃瓦”的核心部分是“瓦”,在將整個中文詞意譯成英文的時候加注釋詞進行說明雖然較詳細地說明了這種瓦的部分功能和質(zhì)地,但是會使整個名詞長度增加從而顯得略微冗長。因此,我認為可以使用直譯與意譯結(jié)合的方法譯成“Liuli tile”。對于英語意譯無法很好地展現(xiàn)事物特點的時候,我們應該推崇使用直譯或者直譯與意譯相結(jié)合的譯法。
(四)與“行”有關的翻譯
英國是一個島國,四面環(huán)海,而我國只有東面和南面臨海,因此無論是氣候還是環(huán)境都有很大的不同。加上不同文化的共同作用,使得傳統(tǒng)的交通方式也有很大不同。最典型的是我國古代的轎子。這是我國古代特有的一種交通工具。轎子對于西方人來說,是一種全新的事物,完全沒有任何先前的認識,其他交通方式又與之有很大不同。但是,這里出現(xiàn)了一種有趣的矛盾,漢語是聲調(diào)語言,不同聲調(diào)會產(chǎn)生不同的詞,所以如果將“轎子”直譯成“Jiaozi”,會發(fā)現(xiàn),英語使用者會分不清“轎子”和“餃子”。所以,盡管將“轎子”意譯成“sedan”略顯牽強,但還是被廣泛采用。
四、結(jié)語
如今的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界,越來越趨近于全球村,文化交流也越來越全方位。本文試圖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外來詞匯翻譯所使用的翻譯方法進行歸納,以便以后遇到外來詞的翻譯時可以清楚地知道如何翻譯最能在傳達信息的同時也傳達文化,并且方便記憶,從而使其被廣泛認可和接受。直譯和意義并非兩種對立的翻譯方式,尤其是在詞匯的翻譯上,有些詞匯甚至有多個用不同翻譯方式譯出的目標語詞匯,并且都被廣泛使用著,但我們應當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翻譯方法。本文所總結(jié)出的流程圖也并非絕對的,每種翻譯方式亦可能有交集,但主題還是基本遵循本文所述的流程的。
參考文獻
[1] Taylor,John,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
uistic Theory[M].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5.
[2] 何宗昌,司選海,吳斌.中英詞匯文化差異探微[J].西北醫(yī)學
閱讀期刊:語言文字應用
《語言文字應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主辦的全國性語言文字應用學術刊物,是國家語言學/漢語類核心期刊。
硬核推薦閱讀
SCI、SCIE
SCIE
SCIE、SCI
SCI、SCIE
SCIE
SCIE
SSCI、SCIE
SCIE、SSCI
SCIE
SCI、SCIE
SCI、SCIE
SCIE、SCI